校史长廊
徐丙垠:寸心难报三春晖
发布人: 姜素锦  发布时间: 2016-04-14   浏览次数: 233


    岁月如梭,转眼间2016到了,山理工人张罗着筹备60周年校庆,稷下园里洋溢着日渐浓厚的喜庆气氛。元旦刚过,党委宣传部的同志就打来电话,约我为校庆写稿,尽管年初工作上的事比较多,我还是欣然答应了。一方面喜迎校庆,盛情难却,而更多的是沉淀于心中的山理工情结使然。然而,一时千言万语不知从何处说起。坐在电脑前,思绪悠然回到了二十多年前……
    1987年我进入西安交通大学电力系统自动化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研究利用暂态信号的电力线路故障定位技术。1988年10月,作为中英联合培养博士生赴伦敦城市大学深造。留学期间,我发现英国企业的技术开发力量非常强,科技成果转换为生产力的速度非常快。而当时我们国家的科技人才主要集中在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科研成果转化率低。因此,对电力线路故障测距技术的研究取得突破、结束在英国学业后,我就来到淄博创办了科汇公司的前身——民营科汇电力仪器研究所,希望能贴近生产实际,闯出一条科技创新的新路子。
    公司成立第一年,研究所就推出了数字化电缆故障测距仪,受到了用户的欢迎,被誉为电缆故障“神探”,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媒体在报道这一成果时,称“神探”技术使我们国家的电缆故障测试技术进入了智能化时代,赶上了国际先进水平。
    我到淄博后,妻子赵婷婷随之就从山东工业大学调入了山东理工大学的前身——山东工程学院。因此,当时的学院党委书记张复信就知道了我的情况。我记得1993年4月的一天,张书记找到了我,一见面,他就开门见山,撇着他那标志性大嗓门对我说:“你这留英的博士,是大熊猫啊!我请你到山东工程学院当教授,这样你的舞台更大,天地就更宽了。”说实话,当时我觉得高校受传统计划经济思想影响大,条条框框多,不利于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也担心教学科研难以兼顾,没有时间搞新产品开发,因此,我就委婉地谢绝了张书记的邀请。张书记看出了我的意思,他说:“我给你特殊政策,公司照干;把新技术开发拿到学校来,产学研紧密结合,更有利于你出成果。”尽管这样,我还是有些犹豫,没有正面答复张书记。张书记让我仔细考虑考虑,临别时还笑着给我留了句玩笑话:“你现在是住我们学院的房,喝我们学院的水,还是我们学院的女婿,你不为我们学院做贡献我不答应啊!”
    过了两天,张书记给我打电话,说:“山东工程学院要大发展,不拘一格聚集人才,我代表院党委热烈欢迎你来学院!院党委会上专门研究了调你来的事,我们的意见,只是把您的人事关系转到学院,是我校名副其实的教学科技人员,不给你安排一般的事务性与行政性的工作,你主要做科研、带研究生,教学任务做一些前沿讲座就行。”学校党委的决定,消除了我的顾虑,也使我深切感受到学院领导求贤若渴的心情与大胆开放的胸怀,所以下定了到学校来的决心。就这样,我调入了山东工程学院,不久就被破格聘为教授。在这之后,张书记见到我高兴地说:“祝贺你啊,你是山东工程学院的第一个‘两栖教授’,在省内甚至国内也应该是个先例啊!”由此,我这“两栖教授”的称号就传开了,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后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大众日报》都作了报道。 分管教育的副省长张瑞凤,曾专门在南郊宾馆接见我,鼓励我科研、教学和经营都丰收。调入学校后,我就牵头成立了“山东工程学院电气新技术研究所”。2001年,在研究所的基础上建立了“山东理工大学智能电网研究中心”。
    20多年来,我们致力于电力线路故障监测与配电网自动化新技术研发,先后开发出行波原理输电线路故障测距系统、电力系统同步时钟、配电网自动化终端、开关磁阻电机等新产品;承担国家“863计划”、自然科学基金与国际合作计划项目10余项,发表的论文被同行引用5000余次,申请发明专利60余项,行波原理输电线路故障测距系统获2007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电缆故障测距仪获国家技术发明四等奖,此外还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10余项。
    如今,智能电网研究中心已发展成为产学研紧密结合、在国内业界有影响的智能电网科研机构,现拥有20名在职与兼职科研人员,其中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人,淄博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6人,被评为“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创新团队”;建有配电系统静态模拟试验室、智能配电网通信试验室、电气测量新技术试验室以及配电网过电压保护与绝缘试验室;在电力线路故障监测技术研究与应用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在配电网自动化与继电保护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方面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为学校电气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贡献。除科研工作之外,这些年我还指导山东大学与山东理工大学的博士与硕士研究生40余名。我担任学术带头人的“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学科”成为省级重点学科,“电气工程一级学科”获硕士学位授予权,“农村电气自动化方向”作为“农业工程学科”的一个研究方向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
    我们在学校的科研成果在科汇公司迅速转化,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并远销法国、意大利、英国、南非、印度、阿根廷、马来西亚等40多个国家。不断的产品创新,推动着科汇公司的持续发展,使其由一个6万元起家的“小作坊”发展成为年实现销售收入近3亿元、利税6000多万元,在新三板上挂牌的高科技企业。科汇公司的产品,有5个被国家科技部批准为“国家重点新产品”,3个被国家科技部列为“火炬计划项目”,开关磁阻电机被国家发改委列为“重点推荐的节能产品”。公司被评为“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山东省创新型试点企业”“山东省优秀民营企业”“山东省十大优秀软件企业”,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批准建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参加了多项国家标准的制定工作。
    弹指间,我在山东理工大学的教授生涯已经二十多年了,这些年我在电力自动化新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应用以及学校的电气学科建设方面做了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但组织上却给了我很高的荣誉,我先后被评为“国家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中央联系的高级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以及“山东省劳动模范”“山东省十大青年科技名人”等,荣幸地当选为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2012年被评为我校的第一个专职“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当时张新义校长亲自到试验室为我授牌。为回报社会,我捐资设立了“科汇奖学金”,已连续16年为山东理工大学、山东大学的研究生发放奖学金。最近,我本人和科汇公司为山东理工大学建设“智能研究中心大楼”捐资500万元,打造国内一流的智能配电网科研与试验基地。
    回顾走过的路,我很庆幸当年做出的回国创业的决定,庆幸当年遇到了伯乐张复信书记,庆幸调入了山东理工大学。饮水思源,我由衷地感谢山东理工大学、淄博市领导的关怀,感谢山东理工大学和科汇公司的同事们以及社会各界朋友们的帮助与支持,感谢这块给了我信心、勇气与力量的热土。在学校庆祝60周年华诞之际,衷心地祝愿学校的明天更美好!“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要再接再厉,以更好的科研与教学成绩,回报国家,回报社会,回报山东理工大学!




    作者简介:

    徐丙垠,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专家,现任山东理工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副院长,山东科汇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文章选自《回望甲子 春华秋实——山东理工大学60周年校庆回忆文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