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长廊
仪坤秀:梦想起飞的地方
发布人: 姜素锦  发布时间: 2016-04-14   浏览次数: 345


    时光荏苒,时光匆匆,不知不觉大学毕业已经30多年。欣闻母校即将迎来60华诞,人到中年的我仿佛又回到了那个让我梦想起飞的地方——山东农业机械化学院!
    1981年是一个让我终生难忘的年份。这一年我带着稚气,带着单纯,揣着憧憬,揣着梦想,迈进了学校的大门,这是我人生重要的一步。那时是“文化大革命”后恢复高考制度不久,大学录取率很低,可以说大学生是“百里挑一”。在那个年代大学生是一个非常响亮的名字,大学生就是佼佼者,大学生就是人才,大学生就是国家干部,大学生就一定有体面的工作。大学生承载着国家对人才的重视,也承载着我们个人的梦想,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感到无比荣耀和自豪!
    行李只有被褥、脸盆和黄帆布书包。在此之前我从未出过远门,上大学是第一次坐火车,在火车站恰巧碰上了我的同班同学潘学峰,也许这就是缘分吧。从我踏上火车的那一刻起,就离开了父母的呵护,自己单独到学校报到,那时的父母和我们自己都没有想过要送到学校,所有事情都理所当然地由自己搞定!我们今天的坚强大概从那时就开始锤炼了。我非常感慨今天大学生的父母,他们非常疼爱自己的子女,大学生报到日学校和周围宾馆一床难求,前两年还有媒体报道了有所高校在食堂打地铺来解决学生家长的住宿问题,这样做有没有阻碍学子们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所以2010年我儿子上大学的时候我是下决心不去送他的,但最终还是给他当了个司机,开车把行李给他送到宿舍楼下,可我做到了只做司机,不帮着拿行李和包揽报到的事项。
    报到后我被安排到七七级女生宿舍里,七七级的学姐们个个是精英,她们中除了有一位年龄和我们相仿外,其他五位可以说都是成年人,其中一位学姐还是山东省的三八红旗手。她们在生活、学习上都给我们小师妹们很好的引导和指导,她们是我们生活的老师,学习的榜样。正是学姐们传帮带,我们也极快地进入角色,养成了很好的生活习惯和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的良好品质。
    母校注重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十七八岁正是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大学我光荣入党,成为了一名中共党员。记得刚进大学校门,一切都让我们无比兴奋,在此之前我们没有多少途径了解所报学校,那时没有电视、没有电脑、更谈不上互联网,大概那时学校也没有制作招生宣传材料吧。学校的一切我们觉得新鲜,记得那一年共招收了八个班,当时只有四个系,有农业机械化系、机械制造系、动力系、电气化系。我读的是农业机械化系的农业机械化专业,当时就憧憬着将来驾驶着联合收割机在金色的麦浪中收割小麦,该是一件多么潇洒和骄傲的事情。那时全校只有一座新教学楼,教学楼一楼大厅里只有一台公用电视机。当时正值中国女排冲顶世界杯冠军(1981年11月中国队以7战全胜的成绩首次夺得世界杯赛冠军)的热潮中,晚上只要有女排比赛,大家都站在大厅的电视前看比赛,掌声、尖叫声此起彼伏,年轻的激情、学子的爱国热情交织在一起,每一场比赛都让我们激动万分、热血沸腾。女排拼搏精神感染着我们,激励着我们,学习女排精神成为我们的自觉行为,并演化成为我们骨子里的冲劲、闯劲和韧劲,是我们一生的财富。“女排热”一直伴随着我们的大学生活,打排球成了我们大学时期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我打排球的兴趣也就是从那时培养起来的,在大三时学校里成立了第一支校排球队,我光荣地成为了一名排球队员。学校篮球队组建时我又参加了篮球队,而且是“女篮5号”。打球成了我第一爱好,以至于我工作之后业余时间仍然在球场上驰骋。去年农业部系统举行篮球投篮比赛,我积极主动地报名参加了比赛,并取得好成绩。那时我们每天早晨要按时跑早操,早操由体育委员带队跑步,每天我们的辅导员都到操场监督,有时还到缺勤同学的宿舍“掀被窝”。学校的严格要求,从严管理,培养了我们按时作息的良好习惯,强化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理念。一个班就是一个紧密的团队!每个班都有一个固定的教室,每个人都有一个固定的座位,几乎所有的活动大家都一起参加,班级的荣誉在我们的心里有很重的分量,每个人作为班集体的一分子都积极为她增光添彩。集体观念和团队精神就是这样炼成的!
    母校注重培养学生艰苦朴素的作风。那时的我们朝气蓬勃,思想单纯,守纪律讲规矩。记得入学第一天我们系主任徐老师的训话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他要求我们做到“四个不准”,一不准烫头发,二不准穿高跟鞋,三不准穿奇装异服,四不准谈恋爱。大学四年我和我的同学一直严格地遵守着校规系训。朴素朴实是我们那个年代的主旋律,记得我第一学期支出的所有费用仅70元。我们上大学是免学费的,家庭条件差的同学也不会因为学费问题而苦恼。学校每月每人发15元的菜票和30斤饭票,大部分同学基本上就够了。我们的业余生活单调而充实,没有卡啦OK,没有舞会,更没有网络游戏,每逢周日学生会会组织我们统一到淄博电影院看一场电影。大学一、二年级我心中最漂亮的衣服是中山装和军便装,同学们不比穿名牌,大家比的是学习和进步。那时的我们简单、知足、快乐!直到今天我仍然认为大学四年是我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
    母校最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用心学习是我们的共同追求,学习永远是摆在第一位的任务,虽然我们没有找工作的压力,也没有必须考研究生的压力,但我们学习非常积极主动,刻苦用功。我的大学生活几乎只有两件事,除了在操场上打球之外,就是到教室里学习,晚上在教室里上晚自习,周六日也在教室里学习。记得第一学期的期中考试,数学考试题特别难,我们班里只有两个人及格,同学们一片哗然。数学课是高声明老师给我们上的,我想他出这样的考题是用心良苦,在开学3个月左右的时间,给还沉浸在高考成功兴奋中的我们提了一个醒,也给我们一个启示,那就是学无止境,只有下功夫才能取得好成绩。从此以后我绝不敢懈怠,老师布置的作业要做完,老师没有布置的也主动去做练习。我们当时用的是同济大学编写的数学教材,我把教材配套的练习题集全部都做了。专业课的学习也是非常用心的,在我们的认知里,专业课是我们走向工作岗位要用的。我们专业课的学习是同专业的小班上课,基本上是在固定教室里上课,没人旷课。《机械设计与制造工艺》《农业机械运用学》《内燃机》等专业课程,为我们从事本专业工作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基础。同学们不会在专业课上“开小差”去学习英语、申论、面试技巧等。前年听一位农机专业教授讲,现在大学生认真听专业课的学生很少,大家都忙着应对考研、考托福、找工作,而且毕业后从事本专业工作的同学很少。我们学习的全部课程除了主讲老师外还配备一位辅导老师,辅导老师晚自习都会到教室里辅导答疑,我们经常和辅导老师讨论疑难问题,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也和老师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学校现任的吕传毅校长就是我们《机械原理》课的辅导老师。
    四年的大学生活,不仅仅塑造了我扎实的专业素养,更确立了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了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活泼开朗自信的性格特征和刻苦用功不甘落后的优良品质。这些都是我一生享用不尽的宝贵财富!在几十年的工作中,一路一帆风顺,不论干什么工作,不论职务高低,都能敬业奉献,踏实肯干,干出业绩。 
    母校对于我来说有着比其他同学更加特别的意义。她也是我第一个工作单位,毕业之后我留在母校工作了12年,她给予我更多,送我去山东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深造,获得第二学士学位,给我晋升了副高级的技术职务和副处级的行政级别,安排我在企业锻炼两年。
    草木萌芽,难忘情于故土;人生发轫,多回首于恩门。我1997年11月调离母校到北京工作,怀着难舍难分之情离开学习工作16年的母校,即使离开多年,一想起或提起母校心中油然升起感恩之情,母校永远是我魂牵梦绕的地方。今天取得的所有成绩乃至个人的成长进步都与母校的培养分不开。
    母校是我梦想起飞的地方,是母校为我插上了起飞的翅膀,感恩母校!祝福母校!


   

    作者简介:

    仪坤秀,1981年入山东农业机械化学院就读农业机械化专业,现任农业部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总站总工程师、研究员。


(文章选自《回望甲子 春华秋实——山东理工大学60周年校庆回忆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