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长廊
易维明:个人发展离不开学校这个大平台
发布人: 姜素锦  发布时间: 2016-04-14   浏览次数: 625


    1994年4月20日,在北京农业工程大学食堂门口碰上博士同学王相友,他说:“老易啊,有好多同学23日去我们山东工程学院考察,看看是不是到那里工作”,我当时随口答应说:“行,去就去呗”。过后也就忘记了。第二天下午,王相友见到我就说:“老易,车票已经买好了,23日去淄博”。我有点吃惊,感觉老王办事真利索,说去真的就去啊。后来了解到,老王作为学校在北京的联络人,专门负责宣传引进各类人才,促进学校发展。
    我真的没有心理准备,又一想,反正有车票,有人一起去,正好我毕业后工作还没有着落,去淄博看看,挺好的。于是,我们一行十几人浩浩荡荡开赴淄博。火车到达淄博是晚上10点,学校派面包车接站,感觉待遇不一般。进到学校,恰好遇上已毕业的校友杜瑞成(当时是科技处处长),他推着自行车刚刚出办公楼,见到我们无比亲切,我们也有了宾至如归的感觉。
    第二天,学校党委书记张福信同志热情会见了我们,给我们介绍学校情况,宣传了“推倒学院四堵墙,迎来社会八面风”的办学方略,以及引进人才的“一号工程”。我们体会到学校对人才的渴望。我们一行依据专业到不同系部交流,我是到了当时的设备系。系主任章钟义的热情给人一种火烧的感觉,无比热烈。系里的老师对我投入了极大热情,搞得我有点手足无措了。中午吃饭,张复信书记、程香庭副院长作陪。我感觉从天子脚下过来山东,应该可以应付场面。没想到就连坐的位置都不合规矩!什么主副陪啦,主客副客,三客四客啦,喝集体酒,分别敬酒啦,真是大开眼界。感觉孔孟之乡文化底蕴深厚,是个有发展前途的地方。当时程香庭副院长趁我喝酒的酒劲儿,对我说:“易博士,你来吧,这里给你优惠条件,解决爱人工作,安排孩子上学”。我也是脑袋一热马上给爱人打电话,说:“淄博很好,山东工程学院引进人才,政策优惠,我决定毕业后来淄博了”。事情说复杂也简单,我就是凭着一股热情,简单思维,决定来淄博发展了。事实证明,第一感觉做的决定是对的!

    学校对我决定来校工作极端重视,都光珍处长(时任人事处处长)多次与我联系,交流工作问题。我有一次来学校“考察”和衔接课题申报工作,因为假期不好安排饮食,都处长把我引到家里吃饭,赵颖老师做的饭菜那个精致,我至今难忘。那一次,科技处巴老师协助我撰写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并且一举中标。大夏天的那个热,招待所房间没有空调只有电扇,从招待所到食堂100米,就和烤箱一个感觉。虽然条件简陋,但是领导老师的热情深深感动了我,是我铁了心要来了。为了方便我搬家,学校派车把我在北京的东西提前运来,先安排了周转房。1994年7月初,我们一家三口乘火车到达淄博。当时,我女儿背个背包,挂一只茶缸,我们大包小包,就和远征军一样!学校安置的周转房一室一厅,粉刷打扫,临时住宿。虽然紧凑,但是有了家的感觉。我女儿也顺利就读科苑小学,开始了慢慢修习的征程。
    来到学校,重要的是启动科研工作。当时学校条件很困难,实验室没有,设备没有。设备系给我在农机车库最西头的一个单间设立研究室,里外两间,大约100平米。这个空间是我开启科研工作的根据地“井冈山”!系里安排郭超老师配合我的科研工作,给我很大支持。我刚刚到淄博,人生地不熟,全靠郭老师帮我理顺外部关系,熟悉环境,顺利展开工作。
    我1994年底获得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5万元支持,加上学校1万元启动经费和1:1配套费,结合我的博士论文开始了生物质热解气化、山楂籽转化活性炭的研究工作。虽然条件简陋,但是过得充实,到1996年8月,先后整理发表了4篇高水平论文,撰写了一部专著《生物质利用导论》。这些工作为我申报教授职称做好了准备,并于1996年11月顺利通过山东省高级职称评审,我33岁就成为教授了!这个职称和博士头衔为我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回想我来山东22年的发展经历,深深感到,只有把自己的发展与学校发展紧密结合,才能协同出效益。
    我们学校从山东工程学院发展到合并组建山东理工大学,由一般本科学校发展为硕士学位授权学校、博士学位授权学校,一路走来都是按照顶层设计、分解任务、努力推动、开花结果的路线图进行的。就我个人来说,只能在科研和学科建设方面发挥作用,为学校发展添砖加瓦。
    1998年姚福生院士出任学校校长,可以说是我校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姚院士提出的“高质量地培养高素质人才”办学方略,“出成果、出人才、出效益”的科研方针是我校发展的核心所在。姚院士对我从事的生物质能源开发有独到的见解,认为未来生物质能源要解决燃料的问题,特别是液体燃料的问题。他提出开展生物质裂解液化技术研究占领制高点,是我们学校发展可再生能源的目标。我接受了这个任务,马不停蹄到北京图书馆和国家情报中心查询复印了几十篇国际论文。利用1周时间进行泛读和精读,给姚院士写了2万字的汇报材料,提出了研究方案。利用等离子体加热技术,水平携带床开展初步工作,适时开展相关装备研究。姚院士对我的方案给予了充分肯定,给我提出了多条修改意见,对我的工作给予了极大支持。淄博市立项支持20万元,山东省科技厅支持40万元。学校各部门一路绿灯,在实验室改造、设备购置安装方面加快进度。

    1999年6月9日,我们的等离子体加热水平携带床产出了第一瓶生物油!通过委托新华制药厂GC-MS分析,生物油成分与国际上大致相同,实验初步成功了。6月15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山东省委书记吴官正来到我的实验室参观指导,对我们的研究工作提出殷切希望。在7月5日的山东省清洁能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立大会上,姚院士手举一瓶生物油宣布我校成功实现了生物质裂解液化!山东省清洁能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成立给我们创造了一个重要平台,是对我们科技工作的巨大支持,也给了我们很大信心和力量。随后,我们在淄博面粉厂领导的支持下建立了离心分离陶瓷球热载体加热裂解装置原型机,初步试验取得成功。接着在2000年建设了第一代工业装置,采用电加热间壁式冷凝器回收生物油,系统运行成功。2001年9月,科技部发布“十五”863计划后续能源领域可再生能源生物质能源重点项目招标指南,我们以此为基础撰写标书,经过与清华大学、沈阳农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强势单位竞争,一举中标。从此进入科研国家队,开展了一系列科研攻关和创新活动。
    随着核心技术攻关过程,一些理论研究逐步变得重要起来,我们就总结凝练,撰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于2003年获得面上项目资助,在基础研究方面也有了建树。这个项目经过3年研究,取得很好的理论成果,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工程与材料学部工程3处评为结题优+ 项目,在业内形成很大的影响。
    “十五”以来,我们先后承担“863”计划重点项目1项,主题项目课题1项,专题项目2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项;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1项;山东省重点攻关项目2项。这些课题支持我们持续创新,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先后获得教育部、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山东省和河南省科技三等奖3项;全国商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2015年与天津大学等单位联合更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15年我有幸经过学校推荐申报获得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专家称号。这些成就的取得也是随着学校发展过程获得的,每一次进步都与学校发展紧密结合,以下时间节点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1994年,学校实施“引进人才”一号工程,我来到学校工作;1998年,姚福生院士出任学校校长,我开始生物质裂解液化技术研究;1999年,学校首届硕士研究生入校,山东省清洁能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立,我开始招收第一个硕士研究生;2001年,合并组建山东理工大学,我首获“863”计划重点项目资助;2003年,理工科学院搬迁西校区,首批“136”人才工程开始,我首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入选“136”人才工程第一层次;2006年,学校支持学科团队,我入选学科团队,获得首届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称号;2009年,学校立项建设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我获得山东省优秀教师称号;2013年,学校成为博士授权单位,我获得教育部发明二等奖、2014年招收本校第一届博士生;2015年,学校章程获得批准,组建新一届学术委员会,我出任新组建的学校学术委员会主任、获得泰山学者特聘专家称号、团队成员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这也充分表明,一个人的发展只有和单位发展紧密结合,才能处处借力,加快进程。我庆幸当初决定来到学校工作,庆幸得到学校上下和全体老师的理解支持。感谢学校为我的发展提供了平台,感谢诸位同仁对我的包容和支持!




    作者简介:

    易维明,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专家,现任山东理工大学党委委员、校学术委员会主任、农业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院长。



(文章选自《回望甲子 春华秋实——山东理工大学60周年校庆回忆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