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匆匆,我校迎来了60华诞。
老教职工们说:回忆是对她真挚的情感与美好祝愿。我也一样。
下面回忆我带“拖制专业”学生的一次毕业实习。
通常,由于经费等原因,我院教务处、系对专业教研室实习地点选择的要求,原则是:就地、就近地在省内工厂进行。
我第一次带学生出省,去河南省“洛拖厂”实习还是上世纪80年代初。
“洛拖厂”对我来说并不陌生,上世纪70年代出差去过。后来多次在洛阳拖拉机研究所办的期刊《拖拉机》《拖拉机与农用运输车》上发表过论文,还曾在洛阳召开的“全国拖拉机和农用运输车发展研讨会”上宣读过论文,和全国的与会专家一起参观过“洛拖厂”。它是我国机械工业、农机工业的大型龙头国有企业,是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项目之一。“洛拖厂”坐落于涧西区,方圆十多里,职工及家属十几万人,家属区内有厂属幼儿园、小学、中学、医院等,一应俱全,就是一个小社会。上世纪60年代,在我上大学期间就多次听过、看过对它的介绍:1953年,举全国之力,从上海、长春等地抽调专家技术人员,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开始筹建,1955年10月1日建厂奠基,苏联哈尔科夫拖拉机厂提供дT-54履带式拖拉机图纸,1958年7月20日第一台手工дT-54履带拖拉机试制出厂,1959年11月1日正式建成投产并命名为东方红-54履带式拖拉机。同年还将发动机转速由1300转/分提至1600转/分,开始试制东方红-75拖拉机成功,到1966年东方红-75完全取代了东方红-54拖拉机。
上世纪80年代,“洛拖厂”只接受国家部属院校大学生实习。
这一次,我院能争取到去“洛拖厂”实习的机会实属难得。因此,院、系上下都十分重视,系里、教研室专门给这次去实习的学生开了动员会,提出了要求和有关注意事项。我作为年龄大的教师担当领队,感到责任重大。
“洛拖厂”虽然是我国建厂最早、设备技术一流的拖拉机制造厂,但对实习生只能提供实习床位,住宿行李物品则需由个人承担。因此,临走前的那天晚上,我去了学生宿舍检查准备情况,嘱咐同学们既保证带足所需又要轻装上阵。
由于学生人数较多,出发的当天,我们分了两大组,我们两个老师各带一组,顺利地踏上了西去的列车。学生集中分布在三个车箱内,一路上男、女同学互相照顾,还协助列车员搞好卫生,唱革命歌曲活跃车内气氛。青年的热情朝气受到车组、乘客欢迎。
根据系里和教研室动员会精神,我们的实习如期在“洛拖厂”进行。
同学们被分成6组,每两天轮换一次,老师和同学们在一起同吃、同住、同实习。每天上班集体列队点名从驻地出发,提前约15分钟到厂,开始清扫卫生并做好工作准备。分配在每个工位实习的同学们都能做到不随便乱走动,聚精会神研究工艺文件、加工件的安装、定位、夹紧、加工、测量、检验。一天下来,同学们都把自己的心得记在实习日记里,同学间还会互相交流,互相争论,老师也参与其中,直到晚上10点点名熄灯休息。
在“洛拖厂”3周的实习,总共安排了6个分厂。
在校我给同学们讲“弧齿锥齿轮设计”时,讲过两种不同的齿制:Gleason制和Энимc制。在学校实习工厂“金工实习”时,同学们没看过弧齿锥齿轮加工。在“洛拖厂”的齿轮分厂,除能见到直齿、斜齿(用于变速器和最终传动)、直齿锥齿(用于差速器传动)、弧齿锥齿(用于中央传动)、渐开线花键、矩形花键(各种花键轴)的加工外,还见到了“Gleason”生产线、加工中心,精密的滚、插齿机,磨齿机。
大家最感兴趣的是到发动机分厂和总装分厂实习。特别吸引同学们的是总装分厂,在这里的总装线上的节拍是15分钟,各部件、总成按安装顺序、节拍输送到位,安装好后就有一台崭新的东方红-75履带拖拉机下线被开往试驾场调整验收。同学们在开阔眼界的同时,思想境界也进一步升华,都暗暗地下定决心毕业后在自己的岗位上为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贡献力量。
还记得有一天下大雨,我们实习结束准备走回驻地时,洛阳大街已积满雨水淹没了道路。同学们脱了鞋子挽起裤子,两两拉手或三人牵手竖排行走,前面的人起着投石问路的作用,着实尝到了一次“摸着石头过河”的滋味,足足用了个把小时才回到住处。
这次实习,我们遇到了北农机、合肥工业大学实习队。和他们相比,由于我们的学风严谨、实习态度端正、尊师守纪,获得厂方高度评价,厂方多次在不同场合表示欢迎我们下次再来厂实习。
由于受到厂方的肯定,经过联系,厂方破天荒第一次允许我校实习队参观他们的军工分厂,同学们有机会亲临现场看到崭新的军用越野载重汽车和中型装甲战车,亲手摸一摸大炮,发自内心地为我国军工发展骄傲。
洛阳市为了均衡供电,用电大户采用轮流休班制。我们在“洛拖厂”休班时,组织学生参观了矿山机械厂、轴承厂,尽量使学生能利用实习的宝贵时间多接触社会,为走向工作岗位提供知识储备和思想准备。
在实习的中间阶段,我们邀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技师为我们做讲座。
我们还去了兄弟院校洛阳工学院,参观了拖拉机综合实验室,和拖拉机教研室的老师座谈交流经验。教研室主任还回答了同学们关心的问题。
实习结束前我们参观了洛阳拖拉机研究所,邀请全国著名的学者给我们讲了本专业的过去、现在以及将来的发展趋势;在设计制造方面讲了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采用计算机辅助制造CAM(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ing)、柔性制造系统FMS(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计算机集成生产系统CIPS(Computer Integrated Producing System)的最新情况。
同学们表示,听了大师和学者们的讲座受益匪浅,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感叹我们将来所处的时代一定会是三(计算机、控制、通信)C(Computer Control Communication)和三(工厂、办公室、家庭)A(Automation)自动化的新时代。从校友会反馈的信息看,由于他们有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和超前理念,毕业后大都是我省拖拉机厂的技术骨干,有的还是总工、厂长,充分说明我们的实践环节对他们的成长也是不可或缺的。
讲座也为我们带队老师今后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增加了新内容。在此基础上,由于渴望了解新知识的强烈欲望在不断地激励着自己,通过对新知识的不断学习、思考、探索、研究,有了更新的理解和想法。接下来的几年,我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国家一级刊物《农业机械学报》《农业工程学报》上发表了3篇文章,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了2本书。
由于经费的限制,我们讲座所选技师和学者都是经过反复权衡,优中选优的。我们都期望以后能更多地听一些这样的报告。
实习中,我们带队老师紧紧依靠学生团支部、班委会,充分发挥他们的带头作用,小组长大多由他(她)们担任。星期天由他们为主组织参观了少林寺、龙门石窟、白马寺等风景名胜,极大地丰富了同学们的业余生活。
整个实习期间,同学们通过实习巩固了所学知识又开阔了眼界,安排紧张而有序,没发生任何不安全事故和其它问题。
实习的圆满结束,不仅为当期的毕业生进入社会增加了知识和信心,也为以后的实习提供了经验。
此后,“洛拖”成了我们拖制专业的实习基地之一。
20世纪80年代,“洛拖厂”有职工37万多人,具有年生产2万台履带拖拉机、6万台轮式拖拉机、1万台100系列柴油机、1500台压路机、500辆越野载重汽车、30万辆自行车的生产能力,同时还生产叉车、燃油泵、发电机组等。产品除满足我国需要外,还销往50多个国家和地区。
如今,进入21世纪,我国的机械工业、农机工业日新月异地飞速发展,“洛拖厂”也早已成为“股份制上市公司”,在创新发展的当今与上世纪80年代相比,已发生了不可同日而语的天壤之别。
同“洛拖厂”一样,山东理工大学如今也成为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大学,我们感到由衷的自豪。
祝愿山东理工大学的明天更精彩!
作者简介:
李晋善,原山东工程学院拖拉机教研室教授,2003年12月退休。
(文章选自《回望甲子 春华秋实——山东理工大学60周年校庆回忆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