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从1956年创建到1975年底,由于历史原因,校址和办学层次曾反复经历了“二下”、“三上”、“四搬迁”的曲折过程。
1956年为适应山东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需要,山东省政府决定成立山东农业机械化中专学校,校址在济南,设农业机械化一个专业,9月1日开学。
1958年4月,遵照山东省农业厅的指示,学校由济南搬迁至德州(“一搬迁”);1958年8月,为适应大跃进的形势,省政府决定将山东省德州农业机械化学校改为山东农业机械化学院(“一上”);1959年7月,随着国内形势的变化,省里决定对1958年新建的高校进行调整,将山东农业机械化学院改为山东农业机械化专科学校(“一下”);1962年6月,为贯彻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省政府决定将山东农业机械化专科学校再次改为中专,引起了师生的思想混乱。面对这一严峻形势,为了学校的发展,当时的校党委在省农业厅的支持下,果断作出了“上本科”、“迁淄博”的重大决策。1962年8月4日,经教育部批准,省政府下文同意将山东农业机械化专科学校改为山东农业机械化学院(“二上”);8月13日,省政府下文同意山东农机学院由德州迁往淄博(“二搬迁”);1970年“文革”中期,山东省决定建设莱芜钢铁厂、兖州山东拖拉机制造厂等十大会战项目,当时的省革委会决定,将山东农机学院迁往兖州(“三搬迁”)参加山东拖拉机制造厂建设会战,并与兖州农机校合并更名为山东拖拉机厂农业机械化学校(“二下”);“文革”中期全国高校“下马”、“搬迁”、“合并”是普遍现象,随着形势的变化,这些高校也逐渐“恢复”和“迁回”,山东农机学院在全体师生的努力下克服各种阻力,终于在1975年8月16日,经国务院批准恢复山东农业机械化学院,为省属本科院校,面向全省招生(“三上”),同时学校由兖州又搬回淄博(“四搬迁”)。
我曾经历学校“三上”和“四搬迁”的全部过程,本文简要回忆当时的一些情况。
实际上在学校“二下”改为中专后,不少教职工为了山东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发展,写信、上访到省、中央有关部门,陈述不应该将农机学院改为中专的理由。山拖会战指挥部的个别负责人知道后,却指责学校的教职工是“大学迷”,甚至在全校职工大会上说“办大学办中专少不了你们一分钱,为什么非要办大学”?“毛主席说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并没有说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农机学院嘛!”
在这种情况下,校领导带领广大教职工为恢复农机学院和迁回淄博,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教改调查。
根据1968年毛主席提出的“大学还是要办的,我这里主要说的是理工科大学还要办”的“七二一指示”,首先对是否要办大学进行了社会调查。1971年4月,组成由工人、教师、干部参加的4个教改调查小分队,历经2个月,走访调查了济宁、聊城、临沂、烟台等8个地区,18个县市社的58个工厂、大队,召开了39次中小型座谈会,参加了2个地县的三级农机修造网会议,广泛听取了工人和贫下中农的意见,看到了农业机械化迅速发展的形势,增强了办好农机教育的信心,并提出了办学的初步意见:
贯彻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既要办短训班,也要办较高层次的长期班。对于广大拖拉机手、农具手,需要普及,对于县以上的农机研究所、农机修造厂等单位,则应在普及的基础上重点予以提高,以解决当前农业机械的产品设计、制造及修理等方面技术力量不足的问题。
专业设置和服务范围。根据山东省农机事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认为学校设4个专业为宜:拖拉机内燃机制造专业,主要服务于省、地、县拖拉机和内燃机制造厂、配件厂和农机修造厂;农机设计制造专业,主要服务于省地县农机研究所、农机厂、农具厂、农机修造厂;农机修理专业,主要服务于县社农机修造厂;农业机械化专业,主要为社、队修造厂及拖拉机站培养技术人才。
建立校办工厂。学校要有稳定的教学、生产、科研三结合的基地。山拖厂是个很好的实习基地,但学校还应积极筹建自己的校办工厂。校办工厂要有一定规模的机械加工车间和拖拉机大修车间,既承担一定的生产任务,带好专业,又要有紧密结合教学和生产的科研项目来不断地充实和完善教学内容,以推广和传播先进技术,服务于生产。
同时提出了对山东农机教育事业的建议。认为山东是个大省,农业生产比重大,农机教育应适应农业生产发展的要求,需要大力发展。建议省有关领导机关加强领导,合理布局,统筹安排。既要考虑普及,又要考虑提高;既要有中等专业学校,也要办高等院校,以适应农业机械化事业发展的需要。
此次教改调查,虽然是在“左”的指导思想下进行的,但通过调查广泛接触了社会,为学校专业建设、实习工厂建设提供了依据,为今后学校恢复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是收回淄博市张店原校舍。
1970年农机学院搬迁兖州后,原校舍(现东校区)已被淄博师范学校、淄博市委党校、市直部分机关、无线电二、三、四厂、胶济铁路复线设计院等大小14个单位及100多户职工家属住进院内,学校成了典型的大杂院。要想迁回淄博,恢复学院,首先应收回原校舍。
“文革”期间,全国其它单位挤占教育事业房舍的问题相当普遍,也相当严重,直接影响着教育事业的正常发展。为解决占用教育事业的房舍问题,中央于1972年7月传达了毛主席批示的28号文件,明确指示占用教育事业房舍的单位,要采取措施给予退还。
1972年8月29日,学校党的核心组向省委整纪领导小组和省机械工业局(当时学校隶属省机械局管理)写了报告,要求收回学校淄博市张店原校舍。主管学校的省机械工业局同意校党的核心组的意见,并向省整纪领导小组写了要求收回张店校舍的报告。这为收回校舍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973年11月,省委常委会决定将原农机学院校舍收归省办学使用。1973年12月,省革委、济南军区联合发出文件,其中明确指出:“要逐步收回原农机学院房舍交省办学使用。”1974年1月15日,省委整纪办公室向省委汇报工作时正式决定,原农机学院的房舍由省机械工业局接收,交原农机学院办学使用,并写信派人去淄博市委洽商,要求先倒出几间房子用于筹备工作。这一决定为今后学校恢复奠定了校址基础。
三是分校搬迁。
1975年11月19日,省机械工业局党的核心组,批复了山东农机学院和兖州农机校分校问题的报告。对人员分配和木器家具、实习工厂材料、设备的分配、分校工作的领导问题等提出了具体意见和注意掌握的原则,保证了分校工作的顺利进行。
分校搬迁期间,学校大致分了先遣组(提前到淄博做准备工作)、包装组、运输组、后勤组等。大型农机具包了3节火车车皮。包括教职工的私有财产在内的所有物资,用汽车、拖拉机装运,共装运了196车次。农机学院的教职工干劲十足,包括老弱病号一齐上阵,学校的拖拉机能开动的也全部启动,由学校职工驾驶昼夜不停。我是在后勤组的接待组,在张积瑶老师的领导下,我们两人主要负责被雇用汽车司机兖州一方的接待(淄博一方也有人接待)。那时每晚当司机来到,我们就先准备好洗脸水,让司机先洗把脸,再递上香烟(我记得经常是买当时比较上档次的“金鹿”牌香烟)和茶水,然后安排他们食宿,有时到夜里12点多才能休息。早上往往5点多起来,先准备热水,以备司机发动车用,并照顾司机吃早餐送他们启程,真是做到让他们“高兴而来,满意而归”。平时还要干些领导安排的其它工作,虽然很辛苦,但心里却很高兴。就这样忙了近两个月,于1975年12月底,迁校工作基本结束。
虽然在“文革”后期“下马”、“搬迁”的众多高校又纷纷“上马”和迁回,但我校准备早、行动快,争取了主动。学院恢复后在专业设置上,由过去单一的农机化专业,发展成包括汽车、拖拉机、农机设计制造、机械制造工艺、汽车运用、电气等当时算门类较齐全的工科院校,为学校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学校的“三上”、“四搬迁”成为我校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作者简介:
王兴南,原山东工程学院教务处处长,教授,1998年10月退休。
(文章选自《回望甲子 春华秋实——山东理工大学60周年校庆回忆文编》)